鸡毛信的故事,越短越好!
这是最短的鸡毛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, 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, 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.有一天, 他正在山上一边放羊, 一边放哨, 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, 急急忙忙地走上山来, 拿出一封信, 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.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, 海娃一看, 就明白了, 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! 爸爸一再叮嘱他, 这封信千万不能丢, 一定要送到.让他赶着羊去, 要是碰到日本鬼子, 就说是放羊的.海娃揣好信, 赶着羊下山了.还没走到山口, 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.”怎么办?信藏在哪儿呢?”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, 灵机一动, 连忙跑过去, 把羊尾巴旁边又长又密的毛捻成两根线, 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, 大尾巴一盖, 什么也看不出来了.海娃刚站起来, 鬼子就来到了身边.”小孩, 你的什么的干活?实话的不说, 死拉死拉的有! ”一个挂洋刀的鬼子哇拉哇拉地叫, 还抽出刀来吓唬海娃.”我是放羊的嘛, 呜呜呜, 我是放羊的嘛.”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.鬼子官看了看这群羊, 来了坏主意.他命令穿黑军装的伪军们把羊都扣下来, 海娃呢, 被逼着给他们赶羊.天黑了, 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.村里找不到一个人, 也找不到一颗粮食.鬼子们都饿疯了, 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.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, 上来就抢.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, 恨死了敌人.可他更担心鸡毛信, 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呵!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, 四条腿往地上一撑, 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, 累得出了一身臭汗, 只好去抓别的羊.海娃总算放了心, 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.没想到, 歪嘴黑狗又来找他, 把他推到一间房子的最里头.怕他跑了, 又在门口放了哨.海娃这下可傻了眼.天刚蒙蒙亮, 鬼子官就挥着大洋刀, 带着队出发了.还没走过几个山头, 只听”轰”的一声, 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.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.海娃真想笑, 可没敢笑出来.”小孩, 你的前面的开路! ”鬼子官是要海娃赶着羊, 在前面踩地雷.多坏呀!海娃心里却想, 好哇, 让我带路, 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, 把你们都消灭了! 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, 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, 自己越走越快.敌人都气喘嘘嘘的, 越落越远.”小孩, 你的慢慢地开路! ”海娃干脆飞跑起来.叭! 叭! 鬼子开枪了.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.他知道, 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, 就大声喊起来: ”鬼子来啦! 鬼子来啦! 八路军叔叔, 快打呀! ”果然, 八路军叔叔开火了.海娃一高兴, 爬起来就想跑, 刚跑几步, 就昏倒了.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: ”唉呀, 这不是海娃吗?”海娃睁开眼, 吃力地说: ”叔叔, 羊......老绵羊......鸡毛信......尾巴......”话没说完, 又昏过去了.等他醒来时, 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.八路军叔叔告诉他, 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, 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, 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.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.海娃的心里呀, 别提有多高兴了.
《鸡毛信》的故事梗概
故事梗概:抗日战争期间,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(河北省元氏县)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,有一天接受民兵任务给八路军送鸡毛信。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,海娃急中生智利用老绵羊的尾巴保住了鸡毛信,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,八路军全歼了敌人;根据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,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,活捉了猫眼司令。扩展资料: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,结构单纯,情节曲折,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。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,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、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。《鸡毛信》与同时期其他题材的中国电影一样,9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儿童电影,为了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气候,使孩子们本该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背上了重担。尽管那时的儿童影片在风格样式的探索方面留下了较多空白,但令人欣慰的是,从《鸡毛信》开始,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探索,也为那个年代的电影史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之作。单是片头连环画式的构思,在那个缺少视觉冲击的年代,就足以让小观众们精神为之一振。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鸡毛信